top of page
  • Writer's pictureLeauren铃源

第一回Vocafork沙龙——“我为什么喜爱Vocaloid?”

Vocaloid,在它将近15年的历史中,不断吸引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去聆听这些电子合成声的歌唱,且早已发展成为二次元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今天,Vocafork编辑部的各位将在一起探讨:为什么我们会对这些“虚拟”偶像如此痴迷?

花碎:“Hello大家好,欢迎来到Vocafork组织的第一次沙龙集会!我是本次集会的主持人花碎,也是第一次主持这个类型的活动,还请多指教> <”


花碎:“历经了不少时间的准备,这次沙龙的开张也得益于各位的赞助,在此我对各位表示感谢。本次沙龙将会在进行整理后放在Vocafork微博以及Vocafork官方网站上进行发布,还敬请各位多多支持!> <”


花碎:“第一次沙龙,我们很有幸地请到了几位来自Vocafork编辑部的几位成员,分别是白橋華夜、SS、铃源和Ricardo Millen(以下简称RM)。欢迎各位!”


花碎:“那么关于第一次的主题,也是很多微博上各位在质问箱中的提出过的疑问,也就是Vocafork的各位为什么会喜欢Vocaloid呢?但要在说清楚这个宽泛的问题之前,我本人(相信很多观众也是)也比较好奇的是,各位最开始接触到Vocaloid是什么机遇呢?”


铃源:“嗯……对于我来说第一次认识到Vocaloid大概是2010年接触到初音未来歌姬计划吧(笑)。虽然那时候也还把Vocaloid叫成“初音家族”,但也是头一次认识到,原来计算机也是可以唱歌的。但要说真正入坑,那大概是2013年黒うさP的《上弦の月》吧……虽然只是单纯被PV美到了(大概),但自这首曲子之后就有开始认真看周刊然后了解Vocaloid文化了。”

『KAITO v3』上弦の月『オリジナル曲PV』

花碎:“《上弦の月》也是当时美倒了一大批人呢……这个入坑理由意外地很平凡呢?”


铃源:“其实大部分人的入坑理由应该都很平凡,没有那么多Drama的吧……たぶん?”


RM:“在2016年下半年这个时间点之前,我听过二次元无人不知的《千本樱》,对初音未来总算有个大概的认识。后来听到りぶ翻唱的《東京テディベア》,非常喜欢,于是从Neru开始听了很多VOCALOID曲。从前文那个时间点开始,我真正地对VOCALOID文化产生兴趣,然后和很多听众一样在b站看周刊,在网易云音乐上通过推荐听到了更多的歌……大概是算入坑晚的听众的典型历程吧。”


花碎:“周刊和网易云入坑应该算是新入坑的粉丝们最常见的入坑方式了吧,无意之中也给Vocaloid粉丝基数推了一把手呢。”


SS:“第一次接触到VOCALOID已经是高中的时候了,比较晚。高一的同桌是个死宅,给我推荐了很多初音的歌,还有演唱会的录像。后来慢慢产生了兴趣,自己开始主动去了解一些东西,知道了周刊以后开始自己有选择性的挖掘。渐渐地,听VOCALOID就成了一种习惯,一直到现在。”


花碎:“也有从别人的推荐中慢慢了解的呢,那个同桌大概也意识不到自己培养了一个死忠粉吧?”:


SS:“是的,他现在已经完全脱宅,很久不听了。”


白橋華夜:“我对VOCALOID的认识和对ニコニコ動画的认识是同时的。是2008年的时候的組曲『ニコニコ動画』,是一些动画和游戏的经典曲目的组曲,也算是ニコニコ動画初期大热的一个视频。这首组曲很好听,于是我便搜集了相关的视频,而其中がれすん投稿的 今度こそ『VOCALOID5人』で組曲『ニコニコ動画』合わせてみた 则是我第一次认识Vocaloid的存在了。”

今度こそ『VOCALOID5人』で組曲『ニコニコ動画』合わせてみた

花碎:“2008年算是最早的老前辈入坑时间呢……感觉那个时候的氛围也应该和现在不太相同吧?”


白橋華夜:“嗯,电子音有形象,能唱歌还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我想在座各位大多是在少年时代入坑的,我是在初中,标准的所谓“中二”时期了。在这个年龄段,恐怕像我这样根本也就没听过多少歌的人还是比较多的,听音观是很原始的。”


铃源:“这么算来我也是初中入坑的,但是只是觉得很酷而已。完成人类没有办法完成的事情什么的,中二少年GO!”


白橋華夜:“首先感到兴趣的点是这种新奇的音乐形式;另一方面是日本作者们的音乐看上去也比较炫酷,那个时候的我有这么想。”


SS:“我刚入坑的时候对音乐也完全没有认识,可以说vocaloid塑造了现在的我。”


RM:“我也是初中入坑的。”


SS:“结果只有我是高中(笑)”


花碎:“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一,都是青少年叛逆期的时候呢,所以Vocaloid果然还是年轻人的文化吧。那么,在经历了那么久之后,各位现在还喜欢当年带自己入坑的作品吗?偶尔还会翻出来回顾一下吗?”


SS:“当然,我甚至觉得Vocaloid是日本近十年来最好的流行文化/青少年文化。至于入坑作,不喜欢不听。”


铃源:(意味深长的眼神)


白橋華夜:“07、08年的时候最火的曲子大概还是“甩葱歌”吧(笑)。不过我的入坑作应该是08年时候另一首大火的曲子,cosMo@暴走P的《初音ミクの消失》。这首歌算是为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吧,放到现在看也是一首不得了的作品。”

初音ミクオリジナル曲 「初音ミクの消失(LONG VERSION)」

RM:“喜欢的 (但是不会以前那样死ぬほど好き)。随时拿出《東京テディベア》来听,曲调会一如既往地向我倾泻愤怒混杂着哀伤。(中·二)”


铃源:“虽然说没有当年那么会每天循环听听到吐为止,但偶尔还是会翻出来听一下当年最喜欢的Wowaka和黒うさP一类的……当然也有很多歌现在就厌恶的不行,果然还是没有办法回到当初的心境。”


SS:“说到消失,我认为这首曲子是最“初音未来”的歌之一,是注定名留Vocaloid史的不朽名作。”


白橋華夜:“特别是要考虑到Vocaloid的传播是从ニコ動出发的这一点,也就是说大家都是以观看视频为首要的接受方式,这首歌可有不少二次创作的PV,加倍放大了它的催泪效果,或者是从视觉上让人惊讶歌唱速度之快。”


SS:“是的,视频媒介和弹幕互动对Vocaloid非常重要。我还记得くちばしP有一首歌叫《本日営業中》,所有的弹幕都在与动画中的虚拟人物森之宫先生交流着自己的所见所感,这令我非常感动。”


白橋華夜:“这种听众在一个媒介中与创作者互动,也彼此互动的形式可以说是过去的ニコ動成功的秘诀。也是让它成为Vocaloid助跑起飞的最佳平台的一大原因吧。”


SS:“所以Vocaloid文化与nico文化确实是密不可分的。”


花碎:“嗯,不得不承认确实觉得,如果没有ニコ動这种弹幕的参与形式,Vocaloid的乐趣或许会下降不少。”


白橋華夜:“确实如此,尽管我觉得Vocaloid文化也是一种同人音乐的文化。但他不仅有着同人的气质,也有着ニコ動的气质,是一种万众参与的集体创作。大家最初对miku这个形象的认识,是一个虚拟偶像(Virtual Idol),‘我们为她写歌吧,为她画画,给她舞台。’这里的miku多少是被赋予了一种被集体想象出来的人格的。早期的投稿题目大都是 “让某某曲子给miku唱了”这种形式的标题呢。”


SS: “身处这样的环境可以实时体验到文化的形成传播,我认为这是非常可贵的体验。某种意义上让我想到上世纪70-90年代培养了众多流行文化和亚文化的英国俱乐部。”


铃源:“Vocaloid应该算是两种年轻人社交方式的交集了,同人音乐代表着对于自我的表达,而ニコ動又代表着互联网时代与别人的碎片化信息产生共鸣的方式,Vocaloid无疑将二者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


白橋華夜:“有趣的是当2009年的歌姬计划、2010年的感谢祭(第一次演唱会)铺展开来以后,我看到了创作者们越来越多样化的演绎方式了。她可以是任何歌手,也可以在故事里扮演和她毫无相关性的角色。她可以翻唱anisong可以唱日本小偶像会唱的歌;可以当一个故事的女主人公;也可以只是一图流投稿里传来的声音。她的人格慢慢淡化了,变成了创作者自身想要表达的外延。比如说像wowaka的投稿,我们看不到故事PV,但听到了很有穿透力的歌声,从我的观察来看,这是从早期到中期创作的一个比较重大的变化。”


SS:“这让初音这个形象也有了一种无拘无束的,超越时空的cyber的神性。当她唱起消失、ハジメテノオト以及サイハテ这种歌的时候令人感到肃然起敬。”

【初音ミク】 サイハテ 【アニメ風PV・オリジナル曲】

RM:“那么在中国一侧发生了又什么呢?对于中国听众的圈子,并不可能让大多数人都做到能看懂nico大部分弹幕。因此,也许在VOCALOID的早期(因为我不是亲历者也无法印证),以b站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海外的亚文化圈。b站的前身不就叫做mikufans吗。中国听众组建的圈子形成了自己的新文化(如金坷垃,炸厕所,gumi失恋,掐脖子),这些词同样是以弹幕的形式得到传播的。我想大家都会感到乐在其中。”


花碎:“这么看来那种“电子歌姬”的感觉,才是真正让初音未来这个形象变得特殊的意义所在呢。”


SS:“所以之前大约15-16年左右,有一个“vocaloid角色歌复兴运动”,力图重现07-09年的创作氛围,其实也是在商业泡沫破灭后试图重新唤起角色影响力的一个尝试。但是现在看来并未成功,我们不得不接受vocaloid文化从全盛期走向衰落的事实。”


花碎:“之前提到了早期到中期创作的变化,那么各位认为现在的Vocaloid圈子与当初入坑的时候有什么改变呢?”


白橋華夜:“最近几年都是各个电子歌手的10周年生日,在诸如C社这些企业的倡导下展开的为角色写庆生曲、在演唱会里投入专门的演出,也可以理解为对角色复位的一种号召吧。这几年我认为走出了全盛期时代的vocaloid基本上回归到了同人音乐的根源吧。随着商业厂牌的撤退,生产音乐内容回归到了各位创作者自己的主场,自主制作的同人音乐寄卖会,诸如Voc@loid M@ster,已经开到了第41届,现在还是十分热闹的同人展。在ニコ動上特别火的作者 诸如ユリイ・カノン的摊位前可是能排出100多人的长队呢。”


铃源:“我入坑不像上面两位聊的嗨的人那么早,也没有那么多关于同人文化的知识……但对我来说自我入坑之后一个明显的改变就是在商业化泡沫慢慢褪去之后,大部分作者又回到了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个性上,这点是非常让我欣慰的。”


白橋華夜:““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个性”,您的想法也使我非常有共鸣。我一直认为Vocaloid始终保持着生命力的根源,还是在于有着大量作者想要”我手写我心”的创作意愿。尽管全盛期时代参入的大量商业资本应该让很多人都获得了名利双收的机会。即使是潮水退去的当下也不可否认,永远会有作者只把V当作一个跳板,但是我觉得重点永远在于创作意愿给同人音乐带来的可能性。而在外部,商业运作也有着它的作用,便是持续地维护着以miku为代表的vocaloid亚文化的符号。只要这个符号仍然像一颗启明星一样挂在天上,那便一直会有新血液来尝试。”


SS:“是的,只要还有这样的创作者在活动,vocaloid我就会一直听下去。商业使vocaloid(或者说miku)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不能否定它的意义;但资本大量涌入确实使得当年的音乐创作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RM:“说来这完全算是一个变化。我记得我开始看周刊的那段时间,上榜歌曲算是风水轮流转。如今可真是“群雄割据”,ユリイ・カノン就是其中之一了。nico引入广告功能后,听众就更难避开那些创作者了(比如ナユタン星人、eve、MARETU)。”


花碎:“突然有一个想法:如果当年商业化的泡沫没有破灭的话,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呢?”


SS:“大概制作上会和主流榜单的音乐更为接近吧。”


铃源:“感觉有点像K-Pop那样,可能会制作上很精良,但变成没有什么感情的音乐吧。虽然也不一定就是个坏事,但总觉得还是缺失了点什么。”


RM:“是的,不会有当下涌现的那么多粗糙制作了。”


白橋華夜:“我觉得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的以じん、Honeyworks为代表的故事创作和音乐创作相融合的文化消费品呢。其实各位可以关注一下IA这个歌姬,自她的诞生之初 她的制作公司就走了和其他公司不同路线,并不是作为一款产品形象去推广,而是作为一个艺人去运营的。像最近,她还推出了新单《Higher》。是一首非常主流的流行歌,这种运营手段,可能才是文化消费的主流模式也说不定。”

【IA OFFICIAL】HIGHER【MUSIC VIDEO】

SS:“但vocaloid本身就是亚文化嘛。”


花碎:“IA最开始就是充满争议的一个歌姬呢。”


铃源:“我对于主流的消费观并不讨厌,只是觉得Vocaloid说到底还是依赖同人精神支撑的文化,主流消费文化还是不太适合这个圈子。”


花碎:“那么,说了这么多文化方面各位喜欢Vocaloid的原因,在更纯粹的音乐方面各位又是为什么认为Vocaloid音乐与别的音乐不同呢?”


RM:“因为自己也有一点写歌的感受,所以斗胆讲一下。作者写出自己觉得上乘的作品(songwriting)储存起来的时候,会考虑,自己是用于例如IA THE WORLD系列这样的“交作业”盘呢,还是以自己名义卖的同人盘呢,或者是未来自己出道后发表的盘。从这里有些听众(比如我)有时会感到疑惑,为什么同一个作者的作品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也许有些作者是有适应性的?”


SS:“商业制作是有自己的一套严格标准的。整个唱片工业体系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高效率的标准,而自由创作则不需要考虑这些。”


RM:“这种标准甚至可以延伸成一种文化,一种流行乐背后的作曲家与录音室乐手不自觉就在的氛围。同时,vocaloid的“自由创作”,也许也并不是每个作者都持着迥异的音乐理念。他们也处在一种音乐文化环境中,会不自觉的彼此趋同(也许很微妙)。”


SS:“是的,所以听歌的时候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哦,这个人的制作非常成熟,是经过商业打磨的味道”,歌曲的质感是不一样的。”


铃源:“其实这某种意义上也造就了现在独立音乐粉丝和商业音乐粉丝之间互相鄙视的现象呢。独立音乐粉丝觉得商业音乐都是套路不包含真情实感,商业音乐粉丝又觉得独立音乐过于粗糙未经打磨不够耐听。”


白橋華夜:“是的,特别是在日本这片土地。独立音乐还可以挂上‘同人音乐’这个表兄弟的名义。”


SS:“是的,所以有些歌曲会让我们觉得才有“ボカロ感”,即使vocaloid并不是固定的音乐类型。”


RM:“整理出ボカロっぽい的概念是我一直想鼓励的,但是我觉得也有ボカロっぽい以外的趋同。比如西岛尊大那群搞Prog/Experimental的作者,味道有点一样。”


SS:“这个属于大环境下创作者之间的音乐气质差别吧。”


花碎:“说到作者的音乐气质,各位对什么样的音乐气质或者创作题材感兴趣呢?”


铃源:“说到音乐,果然还是百老汇爵士那样的气质最吸引我吧。看我之前选过年度20选和每日推荐的朋友们应该直到我对黑人音乐和爵士乐确实有些偏好(笑)。”


RM:“我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从何时起,就迷上了电吉他的声音。Bandsound是我最喜欢的音乐体裁。有时我会想自己要是生在80s的美国,从小就浸在另类摇滚的世界中该多好啊。现在,我也逐渐喜欢上了一些比较复杂的音乐流派,比如Fusion、Progressive Rock,会主动地在VOCALOID界寻找这些作者来听。”


白橋華夜:“对我来说好的旋律就是很大的加分项,但若是不靠旋律也能在乐曲中感受到能量或者强烈的意志,那样的作品我也很喜欢。风格方面似乎是没有固定的守备范围,我倾向于通过试听寻找符合自己口味的作者然后持续关注,像是不断的换地方垂钓,直到找到最中意的那个钓鱼场所的感觉。”


SS:“我本人的话是情绪派和视觉派,不过听ボカロ的时候有个特别的原则,那就是好玩。所以我会更偏爱比较实验/地下倾向的作者,特别是他们中个性强烈的那些。”


花碎:“能不能解释一下“个性强烈”呢?或者说有没有哪些具体的P主可以举例的呢?”


铃源:“我感觉“个性强烈”说的就像デッドボールP那样,虽然一耳能从混音的细节处理和编曲风格上感受到“啊,是这个人写的”;但本质是来源于自己自身强大的审美观念的。”


SS:“要举具体的例子的话,我一直很喜欢的几个地下作者像MOL.,山本ニュー,牢獄P,ヒッキーP等(有的风格较为极端,视听注意),从创作题材到表现手段都具有独一无二的sense,而支撑这种个人气质的是普世的,可以引起大家共鸣的情绪。这种个性与共性的调和就造成了一种吸引力,一种创作者与听众的共振产生的独特空间,或者说是作者的独特的世界观。”


RM:““个性强烈”好像挺难理解的。我感觉既不是指这个作者的音乐非常标新立异,也不是指作品的情绪非常强烈。也许跟这个作者的创作理念有关,是非常内在的东西,但是在作曲上会表露出来。如同近亲繁殖会劣化基因,内部的继承某种意义上也会使音乐“矮小化”。虽然原话并不是指VOCALOID音乐圈,但是我觉得完全可以适用。不停地向J-pop、J-indies、欧美流行乐、黑人音乐等等领域取经,VOCALOID音乐大概才会流水不腐吧。我无意把名P与底边对立,但是这个事正是所谓“底边”作者们在做的。我找好歌不嫌多,希望看到更多样化的VOCALOID。”


SS:“说的好,这也正是我理想中vocaloid业界最健康的生态。”


花碎:“是的呢,对于任何领域来说,多样化的生态才是稳定的,能长久持续生存下去的生态。如果单纯一家独大的话,听众想必也会审美疲劳的吧。那么对于各位来说,都是坚持喜欢了Vocaloid几年的“老人”了,那么想问问各位,是Vocaloid的什么让你们坚持到了今天仍然喜爱,没有审美疲劳呢?”


铃源:“对我来说Vocaloid最主要还是一个我与业余作者们一个亲近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能找到日本本土也好,或者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有水平的业余作者们的作品,能看到不同的人的对于创作的理解,是一个开拓视野的事。或许这个说法跟之前的多样性非常像吧,不过我确实觉得Vocaloid届的生态还是挺好的。”


白橋華夜:“我已经超过十年了呐,对我来说Vocaloid果然不能绕过初音ミク,我确实喜欢这个虚拟偶像的形象,她已经顺利成为了日本流行文化的一个符号,是时下日本主义的一部分了。比如说现在在东京国立新美术馆开展的”MANGA・TOKYO”展,以及近期在巴黎、伦敦展开的MIKU EXPO 2018 EUROPE,都是她作为日本的代表走向世界的一部分。这是往大了说,往小了说便是想要继续支持我喜欢的创作者们,而作为听众参与到这个互动的循环当中也是在维护和建设这个文化的。”


RM:“也有必要确认一下VOCALOID音乐总体的气质。或许在不同的人那里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答案,总体来说,“底边”作者的气质会分布在更大的一个谱带上,而很有名的作者共同点似乎比较多:日本音乐的特有的细致雕琢,以及如“物哀れ”这种亚洲人特有的柔情。同时,在日本,band文化还占据相当的主流地位,加上VOCALOID作者普遍受到后现代文学的影响,这些都是我正喜爱的。因此我喜欢这种气质。这种气质只要不会变得过于俗气,我就还会听VOCALOID。”


SS:“正如前面的讨论所提到的,自由,有趣,多样性,这些都一直吸引着我。vocaloid给音乐的创作、发行/传播媒介、演绎以及文化氛围等方面提供了更多的,崭新的可能性。我是流行文化爱好者,vocaloid的自由原则让我觉得很新鲜很好玩。并且,vocaloid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所有用音乐表达自己的创作者与无数的视听者,依靠作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种情感的联系使我发自内心地有一种亲切感和归属感。”


铃源:“当然除了Vocaloid音乐本身,我个人也很感激Vocaloid社群带给我的改变。可以说我在这里遇到了很多人启发我、引导我。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人,今天也许我并不会对于音乐有什么严肃的思考。也正是这种归属感总让我觉得要做点什么,启发别的人。”


花碎:“是的,如果没有Vocaloid的社群的话,我们或许就不会一起坐在这里畅聊自己的感想了呢。”


SS:“是的,vocaloid彻底改变、重塑了我的审美。可以说,没有vocaloid,就没有现在的我。”


白橋華夜:“恐怕在座的几位多少都会有这种想法的吧(笑)。”


花碎:“尽管我们已经讲述了那么多Vocaloid文化圈的优点,但我相信各位内心也有觉得可以提高的地方吧。在未来,你们觉得Vocaloid圈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吗?”


RM:“我希望更多的人去听人气相对不那么高的作者的作品。ゆにP的音乐,带着一点prog气味,又像是ryo那种大气磅礴的ballad更进一步。这样去听umbrella,我想听众会喜欢的。这是一个例子。我想说,vocaloid音乐还有很多宝藏值得挖掘。想到在大家共处的这样一个音乐文化圈里存在这样的宝物,我就觉得特别棒。”


SS:“业界现在存在的问题其实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但这也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顺其自然吧。”


铃源:“我唯一觉得的缺憾就是Nico的广告系统吧,不过这也不是人力能改变的就是。”


白橋華夜:“尽管多少能感觉到ボカロ整体在音乐上的性格,但我果然也是希望它的性格更加难以一言概之,也就是更加多样、广泛、可塑。希望它能延续它作为同人音乐创作的根,并不断加入新血,不断提供日本音乐的可能性。另外我也看到了软件制作公司们为了让Vocaloid软件更加易用,更加强大而作出的努力。Vocaloid可以是歌手,可以是和声,也可以作为采样变成乐器、音效。我希望更多的创作者利用这把越来越好用的工具写出更多新类型的音乐,让我们听众听到源源不断充满活力的声音。我也希望创作者们能继续创作出老少咸宜脍炙人口的好歌,让它突破亚文化的窠臼,在主流文化中获得更多展示的机会,让世人看到ボカロ未来可期。毕竟希望2027年的时候,还能在幕张看ミク20周年的演唱会呀。”


铃源:“希望100年以后大家都转生成为美少女以后还能喜欢Vocaloid呢!”

【初音ミク&GUMI】脳漿炸裂ガール【オリジナル】

花碎:“嗯,我们都希望Vocaloid圈会变得越来越好,这是我们共同的爱好,却又超越了爱好,给予我们爱与希望。那么辛苦各位参加我们第一回Vocafork沙龙了!我们如果有缘下期再见!”


299 views0 comments

Comments


Post: Blog2 Post
bottom of page